> 民进徐州市委员会
徐州民进会
浅谈民族文艺人才的培养与基地建设
你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浅谈民族文艺人才的培养与基地建设


  浅谈民族文艺人才的培养与基地建设
 
邵建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要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书记的报告破天荒地把文化提高到如此高度,文化人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春天到了,同时文化人也倍感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现就文艺人才的培养与基地建设浅谈本人的一管之见。
一、    历史的积淀与现代的文明在霞光中交融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艺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不断繁荣兴盛的重要基石,更是伟大的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社会的艺术瑰宝。
古老的彭城大地,曾几度沧桑,又几度繁荣。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与烟波浩淼的云龙湖;放眼无际的黄土地和蜿蜒起伏的云龙山,哺育了一批批彪炳史册、名垂青史的文艺巨匠,孕育了许许多多流芳百世、传诵千古的名篇巨著。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创造出灿烂的两汉历史文化,在民族文化的历史星空中,光彩夺目,辉耀苍穹。
    改革开放以来,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每天都产生着奇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巨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近五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四个文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走进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为我市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对精神与文化的需求日趋增强,他们在民族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创新实践,不断激发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始终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扣时代脉搏,坚持正确方向,与党同心同德,与民同忧同乐,他们不断研究和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具有艺术感染力、在全国全省产生较大影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著、德艺双馨的民族文艺人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使得古老的两汉文化在这“五省通衢”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二、    伟大的时代呼唤着我们进行伟大的实践
    伟大的时代呼唤先进的文化,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来支撑和驱动,伟大的时代需要杰出的文艺作品来激发与讴歌;伟大的时代呼唤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于实践,时代的春风呼唤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展翅在缤纷的舞台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开拓创新喝彩,为古老的土地所创造的辉煌谱写盛世华章。
    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更是基本上实现“文化名市”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全市人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奋力冲刺“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徐州”的目标,正处在全力加快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
    新的时代,新的起点;新的任务,新的挑战。“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人才是事业之本。新时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文艺人才是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繁荣的必需条件,人才辈出是文艺繁荣兴旺的标志。民族文艺人才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精英与骨干,更是创建区域文化特色,打造“城市名片”的力量源泉。一个地区要想在新一轮大发展中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靠的是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文艺人才,一个城市要想在新一轮大发展的竞争中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更需要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文艺骨干和精英。
    文艺工作者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骨干力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生力军。培养与造就更多优秀的民族文艺人才,是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需要,培育与选拔德艺双馨的民族文艺人才,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加快实现“文化名市”目标的迫切需要。
    回顾我市的民族文艺人才培养工作,应该说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文艺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化主管部门注重在工作中选拔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在生活中关心人才,形成了较为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对二级以上演员实行了全额拨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演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书法名城”等一系列荣誉的取得,说明我市的软实力显著增强;省“五个一”工程奖作品《汉刘邦》、柳琴剧团的《解忧公主》、音乐舞蹈诗《汉风乐舞》和市文化局《汉风颂太平》等一大批民族文化精品力作和一系列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的成功举办,新近投排的《水远路长》、《三断胭脂案》、《桃花庄》、《梦香记》等剧作以及大批小戏小品,更可以说是我市重视和培养民族文艺人才工作的结果。
然而,就我市民族文艺人才状况与民族文艺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我市经济建设的形势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民族文艺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文化的流经地、战争文化的策源地,我市的民族文艺人才,特别是民族文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偏少。各县(市)的民族文艺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令人感到民族文艺专业人才的不足。此外,民族文学创作、理论研究、本土文化研究等诸多方面都表现为专业人才的匮乏。
    (2)民族文化人才老化现象严重,结构不合理。以民族文艺人才为例,从年龄结构看,到2007年底,我市各类民族文艺人才中,35岁以下的人员占总数不到30%,45岁以下的人员占总数不到34%,市直属文艺专业人员中,46岁以上的人员占总数36%。从职称与学历结构看,市直属文艺专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仅占总数的30%,94%的人员学历为中专或高中以下,低职称、低学历、高年龄状况,带来了知识结构的老化和对新知识、新观念的陌生而无法解决新问题,难以形成艺术创新、学术创新的人才梯队。
    (3)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极缺。我市目前尚缺乏一批既熟悉热爱本土文化,又掌握现代文化产业知识和善于市场经营管理的人才。民族文化的创意型与科技型人才则更为缺乏。
    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1.物质条件方面的原因。由于我市经济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滞后以及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的物质待遇普遍偏低,并且与发达地区的落差明显,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文艺人才补给困难。
    2.观念和认识方面的原因。对民族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思想上不重视,在部分单位和一些领导的头脑里存在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建设的思想。对民族文艺人才在学习、创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解释多、解决少;对民族文艺人才队伍建设讲得多、做得少;对人才的创作成果挤占多、支持少。
    3.体制方面的原因。体制不顺是制约民族文艺人才发挥才能的瓶颈。就我市艺术团体而言至今依然延续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行的对文艺团体采取只出不进的政策,致使人才老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甚至于后继无人。
    4.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在民族文艺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中,仍然是管人的不用人,人才之间缺乏竞争。在人才的经济分配政策上仍然是以资历、职称分配为主,对贡献和成绩的体现不明显。尽管目前文化局已经在艺术团体中进行了内部机制的转换,实行了档案工资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但距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更加深入的改革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三、    历史的重任将激发新时期民族文艺精英崇高责任感
    “两汉文化看徐州”是我们着力打造的城市品牌。在去年公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徐州的文化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十位。城市软实力的明显增强,更需要加强对民族文艺人才的培养,底蕴丰厚的汉文化,必须依靠民族文艺人才去保护与传承。
    关于培养民族文艺人才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强化民族文化人才建设意识,制定文化人才发展规划。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民族文艺人才当作发展文化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把人才培养工作摆上突出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加强民族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相关部门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人事管理部门具体抓,并把民族文艺人才建设工作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和奖惩、晋升标准之一。同时,要对各类民族文艺人才的存量结构、流量流向、资源储备、需求预测、发展对策等进行深入研究,紧密围绕“文化名市”的发展目标和规模,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艺人才发展规划。
    2.加大投入,下大力气搞好民族文艺人才的使用与培养。更多渠道筹集人才培养专项经费,适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对民族文艺人才培养的投入。实行专款专用的政策,培养民族文艺人才,每年安排人才培训教育专款、高级人才培养专款、专业技术人员突出贡献奖励专款等。市属文化事业单位每年以本单位人员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国内一些发达城市在1.5%—2%),提留安排教育培训经费,并保证专款专用。培养民族文艺人才要做到:一要有计划地培养。各相关单位部门都要有实打实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弄清人才总量、结构、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具体的目标和措施,量化到指标、落实到人头,不能流于形式、流于空谈。二要分类型培养。要针对不同的民族文艺种类及特点,针对初级、中级、高级人才的不同层次,针对年轻人才与中年人才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三要有重点地培养。对复合型的民族文艺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意人才以及面临失传的民间文化人才等,要抓紧进行重点培养。四要多形式培养,要把业务培训与实践锻炼、“送出去”与“请进来”、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通过实践进行培养人才。
    3.强化管理,建立民族文艺人才信息库。要将民族文艺人才资源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范畴,及时掌握全市民族文艺人才资源总量、结构和素质状况,编制和定期发布民族文艺人才景气指数,使人才的使用、培养和引进工作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运动管理向制度管理、事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提高民族文艺人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程度。
    4.加强民族文化基地建设,不断拓展领域与空间。民族文艺基地是承载民族文艺的重要场所,是培养民族文艺人才的摇篮,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民族文艺人才培养教育基地,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城市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    重视文化基地建设将为各项事业发展增加后劲
    当前我市正处在各项事业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民族文艺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与契机,重视民族文化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将有力促进我市四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创建于1958年的徐州文化艺术学校是我市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中等专业艺术学校,也是全省建校历史较早的9所重点专业艺术学校之一,并占有较好的地域优势。经过50年的艰苦努力,目前综合能力名列全省第3位。学校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品位,已由原来单一的戏剧专业,发展为目前声乐、器乐、舞蹈表演、戏剧表演、影视表演、曲艺、美术、艺术设计等综合性多学科专业艺术学校。2007年4月,学校经省有关部门验收,达到二星级标准。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严谨的教学品质,将学校建设成为民族文艺人才的摇篮、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文艺创作科研基地,多年来,为我市及周边区域输送了大量的专业艺术人才,仅徐州文化系统达420人左右,为繁荣我市文化事业和建设“文化名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7年9月,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规划,学校迁至淮海文化产业园。学校搬迁后办学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独特的仿古建筑校舍体现出浓郁的古典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的风格,为学生学习文化艺术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近几年来,省戏校、常州、无锡、扬州、淮安等周边地区专业艺术学校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先后达到三星级学校并积极争创四星级。如常州艺校今年上半年已整体搬迁至占地150亩的新校区,淮安市政府已规划100亩土地,在淮安大学城新建淮安艺校新校区等。我校已经成为全省唯一的一所两星级的中专艺术学校。
    目前,我校新址校舍面积及硬件设施仍未达标。根据省有关部门的文件要求,2009年仍达不到三星级标准的中等专业学校,将无法享受国家办学的优惠政策和待遇,如教育附加费、专项教育经费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实验点建设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经费扶持。同时无法享受到统一的招生政策,无法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也无法申报省级示范专业和开设高职学历层次教育。如果我校在明年硬件上达不到三星级学校的标准,不仅不能享受到上级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且将面临艺术教育发展空间被挤压,学校极有可能发生被撤销、合并等危机。
周边区域艺术教育飞速发展,给我市文化艺术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挑战;省有关部门的硬性要求,使我市艺术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我校现有在校生400余人,今年计划招生130人(目前招生报名情况非常好)。新校区的建筑面积是9700平方米,而三星级学校校舍占地面积需80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方能达标。目前我校的教学用房原用途为餐饮服务,层高仅2.8米。如仅用于学生简单的形体练习、文化教育和练琴教唱,尚可使用,然如需练习武功等高难度技巧动作则无法完成;目前我校只有一栋楼,且没有封闭式校园和操场,给学校的管理和学生体育锻炼等工作均带来了不便。因此,目前的硬件设施条件显然不适合开展艺术教育。
    随着民族文化事业和艺术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专业艺术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艺术教育事业前景广阔。民族艺术教育已经成为我市民族文化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抓好民族艺术人才教育与培养,储备民族文艺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保持我市民族文化及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关于民族艺术教育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领导重视是加强民族艺术教育基地建设的前提,加大投入是解决民族艺术教育基地建设的必要条件;
    二、加快落实“硬件达标”是当务之急。必须将徐州文化艺术学校升级达标工作列入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三、借鉴周边区域艺术教育的先进做法,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地发展我市民族艺术教育基地建设工作;
    四、集全市教育资源,努力构建民族文艺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全面建立民族文化发展体系,真正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落到实处。
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校将进一步强化自身建设,不断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不断提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能力,全面推动民族文艺人才培养和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传承两汉文化,展示现代徐州的文明之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创新发展,时代的步伐推动着我们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开拓进取,我们一定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主动、更加自觉”的要求,共同开创我市民族文化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美好明天。
 
                                                                                                                二〇〇八年七月
 
  • 发表于:2008/11/6  被阅:3200次
申明此文章源于,若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